一、4、5月份的水質不穩定
1、天氣頻繁波動引起水質不穩
。1)連續晴天之后,藻類容易老化、死亡;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連續晴天轉陰雨,會引起倒藻,對光線要求低的隱藻占優勢,因此春季水體容易發黑、變渾;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3)連續陰雨天,缺乏光照,藻類生長會受到限制,水難肥,這個階段,黃濁水、瘦水、黑水等不穩定水質比較常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殺蟲消毒藥破壞水質
4月是防治寄生蟲病的關鍵時期,緊接著就是草魚老三病,這期間各種殺蟲消毒藥使用頻繁,這些藥對藻類都有一定殺滅作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二、4—5月份的投喂不穩定
1、水溫回升,養戶多加料猛:
4、5月水溫回升至草魚適宜生長的溫度,養殖戶看魚吃得歡就投的多,加料猛,殊不知草魚貪食卻消化不了過量的飼料,反而會導致魚發病,一發病又投不了料。
2、天氣反復、加減料節奏不好把握:
天氣反復,溶氧水平也跟著波動大,陰雨天溶氧低,魚吃食差,變天時不合理的加減料節奏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三、水質、投喂不穩對魚的影響
1、水質變化對魚造成的幾種應激
天氣變化通過引起水溫、光照的變化從而引起池塘水體溶氧、有機懸浮物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使水質指標波動大,從而造成魚類應激。
。1)溫度應激:魚是變溫動物,水溫變化直接影響體溫從而引起生理變化,如低溫下攝食、消化能力下降等;
。2)溶氧應激:陰雨天光照弱、突然降溫、藻類營養跟不上等,導致藻死亡或活力下降,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池塘溶氧明顯下降,魚食欲下降。
。3)懸浮有機質應激:水溫溫差大,上下水層的交換頻繁,導致底部有機質懸;持續陰天的光照不足、溫度下降,或者持續晴天藻類大量繁殖后營養物質補充不及,都會導致藻類大量死亡,死藻多使得懸浮有機質積累。
2、應激對魚造成的損傷
。1)應激造成腸道損傷:應激通過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免疫機制導致腸屏障功能下降,腸粘膜通透性增加,成為引發腸道慢性炎癥的重要因素。此外,應激反應還會造成腸道對某些營養素(蛋白質和糖類,脂肪未受影響)的消化吸收能力減弱,從而導致飼料利用率下降。
。2)應激造成免疫系統損傷:應激狀態下,魚體的血液指標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包括血糖、白細胞、血栓細胞、紅細胞、免疫因子以及激素等。其中血液皮質醇水平的升高是魚類應激反應的主要特征。短時間的血液皮質醇升高可以使魚對危及生命的脅迫發揮積極作用。但很多環境脅迫應激都是慢性的,可以引起血液激素水平長時間升高。這將會導致魚體重下降,生長減緩,對疾病敏感性增加。
。3)應激造成鰓損傷:一方面懸浮物顆粒隨著呼吸作用進入鰓部而附著在鰓絲上,直接抑制呼吸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懸浮物顆粒與鰓絲的不斷摩擦而破壞鰓絲細胞,從而影響鰓絲的正常生理功能。
3、投喂不穩定對魚的影響
案例:湖北區域某池塘,從4月28日開始,由于看到魚吃食轉好,29日加料50斤,增幅160%,連續投喂3天后開始出現大量死魚,癥狀為腸炎和肝膽問題。共死魚3000尾。分析原因如下:
投喂過量時一些小分子物質(如脂肪酸等)不能被及時分解,就會在魚體血液中累積。血液中過量存在的脂肪酸會一直刺激免疫器官,發生免疫反應,最終造成免疫器官的反應遲鈍。而游離脂肪酸一旦發生氧化酸敗反應,生成的醛、酮等物質,更會直接危害魚體。
四、保持水質和投喂穩定的措施
穩水的核心是穩定藻相!穩定藻相不僅要求藻類的生物總量多,還要求藻的種類豐富,這樣才能保證水穩定。不同的天氣條件下穩水措施也有不同:
。1)正常晴天:溫度合適,光照充足,是藻類生長的最佳時期,要抓住這段時間盡快把瘦水、渾水塘肥起來。補菌、補磷、補肥,并控制透明度。
。2)晴天轉陰雨天:光照突然明顯下降,且往往伴隨溫度下降,導致藻類應激,易出現倒藻、溶氧下降、泛底、有機質懸浮增多等現象。抓住機會,在陰雨天前1-2天,補充藻類生長所需營養。陰雨天進行鈣的補充,一方面提高水體的緩沖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新生藻的數量和活力。
。3)陰雨天轉晴天:光照強,溫度較高,藻類繁殖快,營養物質消耗快,要增加水體緩沖能力并及時補肥,防止藻類大量死亡。
五、增氧機的使用,重點關注兩個時間點
1、晴天轉陰雨天時,特別是剛剛下雨的1-2天內,在晚上開增氧機。增氧,提升藻類活力,保障魚體攝食。
2、陰雨天轉晴天時,在光照最強(中午12點到3點)的時候開增氧機。幫助藻類在表層與底層進行交換,防藻因光氧化而死亡;防氣泡病。
六、保持投喂穩定的措施
陰天轉晴天緩加料:水溫上升,藻類長得快,溶氧水平提升,魚吃食一下子變好了,看魚吃食歡,往往舍得投料,不知不覺便投的過多了,卻沒有意識到暴飲暴食的危害。
措施:緩慢加料,每次加料不超過上一天投料量的20%;晴轉陰雨注意增氧,緩減料:天氣變化導致水質波動大,陰雨天魚吃食差,投不下料,主要是溶解氧造成吃食不好。
措施:維持水質穩定,利用藻類產氧增氧;晚上及時開增氧機;并使用水車式增氧機食場附近局部增氧;防止投喂量驟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