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白對蝦的養殖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魚蝦混養的比例增加。
2、池塘小型化。
3、扣大棚的越來越多。
這三個趨勢是廣大養殖戶朋友們在實踐生產中自發總結的成功經驗。魚蝦混養已經有很多科研工作者很詳細的做了研究工作,列舉了很多這種模式的優點,比如:
1、某些魚類可以覓食藻類,有維持藻類平衡和促進藻類活性的功能。
2、一些魚類可以覓食死亡藻類、腐殖質、甚至對蝦的糞便等,可以提高養殖環境的容納量。
3、有些魚類可以覓食死亡和病弱的對蝦,一方面會減少死亡對蝦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會切斷一些疾病的傳染。
4、魚對池塘底部的攪動,可活化底部。除了以上這些肉眼可見的直觀作用外,我們在實踐工作中還發現了一些很耐人尋味的規律。
在這里簡要的舉幾個例子。江蘇地區的一名養殖戶,三口池塘都是魚蝦混養,區別在于三口池塘養的魚規格大小有區別,一口池塘是養魚苗,一口池塘再大些,還有一口池塘是養殖成魚的。三口池塘都是放一樣的苗,大家猜猜哪個池塘的產量最高?!是養成魚的!三口池塘的產量分別為每畝400斤,600斤和900斤。這位養殖戶的日常操作也很中規中矩,定期消毒后立即解毒和使用生物制劑,氧化型底改也是定期使用。這幾口塘的區別在于投喂的魚飼料上,魚苗的池塘飼料蛋白質最高,而成魚的飼料蛋白質含量最低。到了收蝦季節看這三口池塘的水色,成魚那口池塘的水色按照傳統的理念來看是最差的,都是一般認為很難看的棕灰色,透明度20cm左右,中間的懸浮顆粒不多,有氨氮和亞硝酸。其實很多魚蝦套養的養殖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對蝦開始出問題后停止投蝦料和魚料,讓魚處理掉生病的對蝦,然后開始投魚料,幾天后蝦病就會明顯好轉。再舉幾個相反的例子:有些養殖戶也是采用魚蝦套養的模式,而且用吃病蝦比較兇猛的種類,每畝放上個十幾二十條,不用投魚料,但是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大家仔細想想這是為什么?
要說明以上問題大家需要明白幾個事情:以草魚成魚料為例,蛋白質含量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左右,碳氮比要比對蝦料高得多。我們再來看看池塘中的碳氮比對于池塘中理化因子和菌相的影響,尤其是菌相。大量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添加碳源可以在養殖后期有效地抑制氨氮和亞硝酸鹽在水體中的積累,就是現在很多人所說的以碳去氮。其實就是在有機碳足量的情況下促進菌相的新陳代謝,進而促進了藻相的新陳代謝,使大量的氮源被吸收利用。我們再來看看常見的幾種菌類在不同的碳氮比環境中生長的狀況:
1、芽孢桿菌在碳氮比為十五時生長水平最好。
2、乳酸菌在碳氮比為十五時生長最好。
3、而我們所熟悉也是最頭疼的弧菌則是在碳氮比為五甚至更低時生長的最好。在池塘內當碳氮比越接近于十的時候,芽孢桿菌和乳酸菌對弧菌的抑制效果越強。這也是這幾年很多專家學者對池塘中添加碳源推崇備至的原因。
通過以上介紹的幾點相信很多朋友們已經明白了。魚蝦混養時大量的魚料投入能顯著的提高水體中碳氮比,這樣就為芽孢桿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創造了良好的增殖環境,從而有效地抑制了弧菌等有害菌的增殖。而對蝦料的低碳氮比在水體中很容易形成對弧菌有利的增殖環境。這也就是為什么當對蝦出現問題時就要立即停料的原因。因為當對蝦發病時,尤其是中后期,池塘中的弧菌等有害菌本來就超標了,而且對蝦也不怎么吃料了,而這時我們投進去的蝦料就會成為弧菌最好的培養基。使得本已超標的有害菌增殖,更加雪上加霜。
再向大家介紹幾個雖然沒有魚蝦混養但是養殖也是很成功的案例。蘇州倪老板。養殖40畝,每兩畝一口塘,每年畝產都接近一千斤。他的原則就是定期改底、定期消毒和使用生物制劑,有的朋友可能會問“這不是和我們一樣嗎?”。您先別急!他有別于其他養殖戶的是在生物制劑的使用上。他使用生物制劑時都會事先做過處理,氨基酸加乳酸菌和大量的紅糖一起發酵一天,然后才使用。他的理念就是“菌投到水里能活多少我不知道,菌多一些活下來的把握就大一些,而且就算投下去的菌沒用掉,這些養分也可以讓池塘里的菌用嘛!”,多樸實但又多睿智呀!他的這番話已經很好的詮釋了現在隨流行的“以菌益菌”這種理念的全部內涵。這里要介紹個小插曲:前兩年他也不知是從哪里聽到的葡萄糖最易吸收,所以就拿兩口塘來試,把紅糖換成了葡萄糖,結果那兩口池塘就出了問題。這里要說明葡萄糖是很容易吸收,但是弧菌同樣也容易吸收利用,而紅糖里大部分是蔗糖弧菌吸收利用率低。所以建議大家自己發酵時盡量不要用葡萄糖。
通過上面的分析大家不難看出,白對蝦養殖中池塘的碳氮比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總是希望飼料中營養高些,蛋白質含量高一點總是好的,但是甘蔗沒有兩頭甜!高蛋白質對對蝦的生長是有好處,但是這種低碳氮比對弧菌同樣是非常有利的。我們經常會說利用微生物分解殘餌和糞便,但是殘餌和糞便中不同的碳氮比所形成的優勢菌群和發酵產物是不同的。概括來說,高碳氮比有益菌容易生長,低碳氮比弧菌容易生長。舉個最形象直觀地例子;我們在發酵雞糞時如果里面不添加秸稈等碳源,那么發酵出來的東西是什么味道?難聞的要死!而我們在其中添加了適量的碳源后是什么味道?能有股香味的!其實菌制劑在池塘底部分解殘餌和糞便是一樣的道理。而魚蝦混養和很多成功養殖戶的經驗又再次應證了這個理論。所以在養殖過程中在確保白對蝦營養需求的同時兼顧殘餌和糞便所造成低碳氮比環境的改善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來具體操作吶?
其實很簡單,但這也是被大家經常忽略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使用生物制劑前的預處理工作,即擴培和碳源的添加。有些朋友稱之為活化,但是我想說的是活化只是預處理的一部分工作。預處理的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
1、活化、使菌種從休眠中蘇醒,這一步只要通過碳源物質添加和曝氣就能完成。
2、擴培、要想實現這一步單純的碳源添加是不夠的,營養必須全面如氨基酸和磷脂等。
3、碳源培養基的生物優化。這就要靠我們活化和擴培生物制劑來完成了,使我們之前添加碳源得到優化,種類更豐富。經過以上三個步驟,我們在使用生物制劑時無論是外潑還是內服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體操作:乳酸菌加氨基酸加紅糖,發酵24小時,氨基活綠爽中的氨基酸和有機碳可以為菌制劑提供優良而豐富的營養,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增值擴培,并且使紅糖被乳酸菌發酵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